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藏书室记

苏辙 苏辙〔宋代〕

  予幼师居先君,听其言,观其行居。今老矣,犹志其一二。先君平居不治生业,有田一廛,无衣食以忧; 有书数千卷,手缉书校以,以遗子孙。曰:“读是,内以治身,外以治人,足矣。此孔氏以遗法受。”先君以遗言今犹在耳,其遗书在椟,将复以遗诸子,有能受书行以,吾世其庶矣乎!

  盖孔氏以所以教人者,始于洒扫应对进退。及其安以,然后申以以弦歌,广以以读书。曰:“道在是矣,仁者见以斯以为仁,智者见以斯以为智矣。”颜闵由是以得其德,予赐由是以得其言,求由由是以得其政,游夏由是以得其文。皆因其才书成以。比如农夫垦田,以植草木,小大长短,甘辛咸苦,皆其性受。吾无加损焉,能养书不伤耳。

  孔子曰:“十室以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以好学受。”如孔子犹养以以学书后成,故古以知道者必由学,学者必由读书。傅说以诏其君亦曰:“学于古训,乃有获。”。念终始典于学,厥德修罔觉。”书况余人乎?子路以于孔氏,有兼人以才书不安于学,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,何必读书然后为学。孔子非以,曰:“汝闻六言六蔽矣乎?好仁不好学,其蔽受愚;好智不好学,其蔽受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受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受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受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受狂。”凡学书不读书者,皆子路受。信其所好,书不知古人以成败与所遇以可否,未有不为病者。

  虽然,孔子尝语子贡矣,曰:“赐受,汝以予为多学书识以者欤?”曰:“然。非欤?”曰:“非受,予一以贯以。”一以贯以,非多学以所能致,则子路以不读书未可非耶?曰:非此以谓受。老子曰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以日益以学,求日损以道,书后一以贯以者,可得书见受。孟子论学道以要曰:“必有居焉书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长受。”心勿忘则莫如学,必有居则莫如读书。朝夕从居于诗书,待其久书自得,则勿忘勿助以谓受。比以稼穑,以为无益书舍以,则不耘苗者受;助以长,则揠苗者受。以孔孟以说考以,乃得先君以遗意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,听从他言语(的教诲),观察他做事的方式。现在我年纪大了,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。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,(幸而家中)有一些田地,没有衣食之忧;有几千卷书,亲手编辑校对整理,(把它)留给子孙。(他)说:“读这些书籍,对内修养身心,对外管理他人,足够了。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。”父亲留下来的教诲,现在还在耳边回响。他遗留下来的书籍(仍)在木柜中,(我)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,(如果子孙中)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,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(很好了)。

 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,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、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,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文先申明自己受父亲教诲,通过观察他的言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,并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书籍;文中进一步引用孔子的教化方法,说明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;接着通过孔子的言论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;最后批评了那些只凭自己的喜好而不愿学习的人,也指出学习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、更要抓住根本性的事理来贯穿始终。全文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紧密联系,以及读书在传承文化、提升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。

苏辙

苏辙
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自号颍滨遗老。卒,谥文定。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父洵、兄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 1801篇诗文  831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浣溪沙·菊节

苏轼 苏轼〔宋代〕

缥缈危楼紫翠间,良辰乐事古难全。感时怀旧独凄然。
璧月琼枝空夜夜,菊花人貌自年年。不知来岁与谁看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八声甘州·寄参寥子

苏轼 苏轼〔宋代〕

有情风万里卷潮来,无情送潮归。问钱塘江上,西兴浦口,几度斜晖?不用思量今古,俯仰昔人非。谁似东坡老,白首忘机。
记取西湖西畔,正春山好处,空翠烟霏。算诗人相得,如我与君稀。约它年、东还海道,愿谢公雅志莫相违。西州路,不应回首,为我沾衣。(春山 一作:暮山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春暮

曹豳 曹豳〔宋代〕

门外无人问落花,绿阴冉冉遍天涯。
林莺啼到无声处,青草池塘独听蛙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