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石钟山记
李渤〔唐代〕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,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有幽栖者,寻纶东湖,沿澜穷此,遂跻崖穿洞,访其遗踪。次于南隅,忽遇见双石,欹枕潭际,影沦波中。询诸水滨,乃曰石钟也,有铜铁之异焉。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,桴止响腾,馀韵徐歇。若非潭滋其山,山涵其英,联气凝质,发为至灵,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!乃知山仍石名旧矣。如善长之论,则濒流庶峰,皆可以斯名冠之。聊刊前谬,留遣将来。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《水经》上说:“彭蠡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撞击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,因而对此名称欣而受之。有位高隐之士人,在东湖边上垂钓,顺着水波走到尽头,于是登上山崖,穿过山洞,探访石钟山的遗迹。走到山的南角,忽然看见两块石头,倾斜地靠在潭边,石头的影子倒映在水中。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,才知道这就是石钟山,它还有铜铁那样的不同音质。敲击它并聆听它的声音,南面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面的声音清脆而悠远,停止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如果不是这潭水滋养了石钟山,石钟山又包容了这潭水的灵秀之气,凝聚了精气,发出这种奇妙的声
李渤
李渤(772年—831年),字澹之,成纪(今甘肃泰安)人,一说洛阳人,唐代大臣。青年时代与仲兄李涉隐居庐山和嵩山,砺志诗文,博学多才,有“李万卷”之称。曾任著作郎、右补阙、虔州刺史、江州刺史、谏议大夫、给事中等职。因政绩卓著,后人在兴安建“四贤祠”、在桂林建“七公祠”以祀。 7篇诗文 11条名句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五
杜甫〔唐代〕
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
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
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
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
桃源行
王维〔唐代〕
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。
坐看红树不知远,行尽青溪不见人。(不见 一作:忽值)
山口潜行始隈隩,山开旷望旋平陆。
遥看一处攒云树,近入千家散花竹。
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居人共住武陵源,还从物外起田园。
月明松下房栊静,日出云中鸡犬喧。
惊闻俗客争来集,竞引还家问都邑。
平明闾巷扫花开,薄暮渔樵乘水入。
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。
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中遥望空云山。
不疑灵境难闻见,尘心未尽思乡县。
出洞无论隔山水,辞家终拟长游衍。
自谓经过旧不迷,安知峰壑今来变。
当时只记入山深,青溪几度到云林。
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